博物館照明燈光奧秘:三分設計七分調試
燈光作為空間最重要的媒介,被譽為建筑的第四維度,一個好的燈光環境除了有合適的燈具布置,出色的燈光設計方案外,更重要的還需要現場調試,調試是落實燈光方案的最后一公里,在很大程度上,決定了燈具及燈光方案的質量彰顯光環境的魅力。
各種不同的空間和場所需要不同的調試方法和手段,對于燈光要求非常高的博物館更是如此。今天與大家分享博物館燈光調試的經驗,以期交流學習,共同進步。
一、調試前準備工作
進行博物館燈光調試工作前需要做一些必要的準備工作。首先需分清楚博物館的概念,外界有人常將博物館和美術館混在一談。博物館與美術館有很大的相同之處,也存在許多不同點。
比如在燈光色溫應用上,博物館一般使用2700K-3300K的色溫,而美術館會使用4000K-5000K的色溫。再如,在布光方式上,美術館經常會使用大幅洗墻的布光,而在博物館就不常見,如此等等。我接下來更多是闡述博物館的燈光調試,很少涉及美術館照明部分。
▲博物館
▼美術館
其次,要正確認識和理解相關的標準和照明規范。目前有關博物館燈光的指導性規范文件主要為《博物館照明設計規范》(GB/T 23863-2009),其中最為重要的標準是照度控制標準以及曝光量控制標準,后者關乎到文物的安全。
▲圖:照度控制標準(GB/T 23863-2009)
▲圖:曝光量控制標準(GB/T 23863-2009)
上述規范是2009年訂立的,當時正在處于LED興起的前期,該標準是以傳統光源為參考建立的??紤]到傳統光源的紫外線和紅外線的傷害,在對文物保護的審慎原則下,對各種重點文物照度做了相應的控制,照度值標準相對來說較低。
由于LED光源的波長在400nm(納米)以上,不含紫外線和紅外線,對文物幾無傷害,照度控制標準是否能夠有所提高,是博物館業內人士值得探討和研究的。博物館也有非文物的部分,如展板、雕塑、浮雕、場景之類。這些在標準中沒有做出明確的要求和規定。
以個人看來,非文物部分的照明,不應局限于標準的要求,應該因地制宜的進行燈光設定。以人為本是燈光最基本的準則,應力求打造出最舒適和最能突出展覽主題燈光環境。而對于重點文物,特別是書畫、絲綢繡制品等光特別敏感文物,必須按照規范中的要求進行燈光調試。文物無價,其實際的損害,是對民族的犯罪。
在上述照明標準中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規定,即對平面照明質量均勻度的要求,這也是我們調光工作中必須給予高度重視的。
▲圖:照明質量指標(GB/T 23863-2009)
再次,要了解和掌握博物館照明的燈具情況。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博物館照明對燈具要求較高,表現在顯色指數、色容差、光斑光形等光品質的方方面面。
同時,博物館燈具跟商業照明燈具有很大的不同,博物館照明燈具往往是一個系統,需要多種相互關聯的光學系統配套使用。
目前,國內博物館照明廠商技術已經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,跟國際品牌的差距越來越少。LED的發展使得博物館照明專業燈具進入了可變焦時代,變焦使得展陳的用光變得更精準,凸顯重點,調光也更便捷。
變焦的同時再自由添加各種二次光學配件,打造各種光藝術造型,使得博物館燈光的更加有陳列藝術感和美感,而不是生硬的照亮,并在日后重新布展和維護時也更為簡易便捷。
博物館燈具的系統光學配件體系如防眩光的蜂窩、四葉擋光板、切截光套件、柔光玻璃、拉伸洗墻配光配件等是我們在調光前必須十分熟悉的。要了解不同的配件的光學特性及其所適應的展品和場景。變焦與各種不同配光配件的結合可打造很好的博物館光環境效果。
▲圖:三可變焦博物館專業燈具配光系統示意圖
最后,要準備好現場調試的輔助工具,如照度計、測距儀、照明護照等,其中專業照明護照就是一個必須的工具。一切準備就緒,即可進行博物館燈光調試了。